登录  |  注册

资讯中心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业资讯

专业资讯

两会声音丨听听美育领域的那些呼吁

发布时间: 2022-03-09 点击次数:424
许江:美,养育心性,提升心灵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油画学会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浙江省文联主席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美育不仅仅是高校的美育,也不仅仅是职业化、专业化的美育,而且是作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美育,是中国之国风精神教育的美育。这是中国美院已故的印学大师诸乐三先生的一方印章叫“美不老”,包含多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美是不会老的、是不会过时的。诗经不过时,辞章不过时,青瓷不过时,山水不过时。另一层意思是美能养育人心,让人的心灵常青常新。在今天中国迅速崛起,奔向物质与精神双富裕的新时代,美育的意义有如下三个方面:(一)美育是每个知识人拥有全面感受力和文化心灵的重要素质;(二)美育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教育与传播的重要部分;(三)美育是人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

艺术的使命即是练手与养心。劳作上手,读书养心。这个手与心相连,让我们的感知相通,形成某种特殊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的转换和凝聚,几乎是古往今来所有艺术的核心追求。大师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举手之间已将诸多内涵凝在手的运行中,让我们通过它的痕迹,感动心神。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疾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数字图像系统将视觉现象简化成一个纯粹视觉化的空间,那曾经的眼、手、心的塑造与持续的纠结变成为图像的拼贴与转挪。这种图像技术和所谓3D打印技术,将曾经决定视觉形式的心手合一的运动,表象化地变为纯然图像的变化,视觉艺术似乎不再需要传统技艺中那个缓慢的却是亲在的生命内涵。在这里,一种编码代替了肉身之感,手被减缩为手指,一个按在键盘上的手指,一个仿佛世界开关一般的手指。这是应当引起我们警觉的。在这样的时代,真正的美育,真正的技艺之手,将维系着我们的肉身,维系着我们的真实生命,维系着我们刻骨铭心的感受力,维系着我们的育人之道。

真正的创造者,必须是具有文化的生命意识的人,具有公共价值观念的人,具有技艺之手和哲匠之思的人。在这样的心手开发的艺匠体系中,我们强调“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用不断的劳作训练灵巧的技艺,养成技艺的品味与思考,并让这种品味与思考融在技艺中,举手留香,挥臂精彩。与此同时,用大量的阅读来丰满知识,润泽技艺,养育我们的心性,提升我们的心灵。

吴为山:加强全民美育、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民盟中央常委
文化委员会主任
中国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提案一:关于以美培根铸魂 加强全民美育的提案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任务、新要求。美育作为旨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教育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提高全民审美素质,还需加强社会教育。美育本质上是全民性的。要让美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内在涵养,以德铸美,以美铸品,就必须加强全民美育。因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确立根本工作目标。新时代美育工作要始终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坚持立德树人,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美育的各方面、各环节,使美育上升到全面育人高度来认识和实施。同时,以培养具有民族复兴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赋予当下美育工作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价值,激发美育工作者的创造力,让未来涌现出更多德才兼备、审美素养深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二是完善全民艺术素质教育。学校层面,在推进精品艺术教材出版、丰富艺术课程门类的基础上,加强师资建设。如目前书法虽已成为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但教学师资严重欠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建立校园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以及不同门类的艺术工作坊等专门的美育场所。社会层面,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戏院剧场等公共文化机构都是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它们要和学校携手,也成为美育的课堂,构成全民美育系统。还要重视对群众审美能力和价值观的引导,加强社区这一社会美育重要阵地。如借助社区公益广告进行美育宣传。有关方面应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发挥其覆盖面广、受众多、传播性强的优势,让经典文艺作品走进社区,在“家门口”服务群众、引导群众。

三是资源融合发展,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方式和新渠道来创造美、传播美。如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特别是用年轻一代喜欢且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经典艺术。再如为各门类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到学校传授艺术提供条件,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美育门类。在人民审美诉求日益成为产品高附加值的今天,通过高水平接地气的设计,改善城市、社区、村镇、学校的公共环境,为社会注入美,增情趣。

四是加强理论研究,推进与美育相关的制度建设。如提高各级行政领导的艺术素养和审美眼光,大力培养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树立家庭美育意识等等,都需要通过深入理论研究,为全民美育做好制度建设储备。做好全民美育是一项润物无声的系统工程,要打通学校美育与全民美育之间的“围墙”,统筹构建一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大美育工作体系。深入研究历史文化之美、红色文化之美、社会主义建设之美、改革创新之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之美。要放眼世界,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多元之美,深刻领悟美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提案二:关于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的提案

我们在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同时,推动美育与体育的协调化共同发展也是重要一环。近年来,全国各个学校积极落实美育和体育的建设,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不足。譬如,区域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评价机制不完善,缺少教学场地及基本器材,美术课、体育课被挤占,学生的审美素养不高、体质不佳等。这些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忽视美育和体育的协调化共同发展,对二者所蕴含重要价值的认识不足相关。

基于此,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

一、统筹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的优化,教学场地及器材的完备是学校进行美育、体育建设的基础。然而在一些学校仍然面临着师资短缺,教学场地及器材不足的棘手问题,这直接导致地区、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改善办学条件也是工作重点,为此,我们可以统筹社会资源,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如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进入校园,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和启蒙教育。还可利用高校专业资源,积极举办中小学美育、体育专业教师培训工作。推进博物馆、美术馆与中小学的联动机制,使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学校的“美育课堂”,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设立校园美育馆。大力支持大学生艺术、体育专业教师支教计划,弥补偏远地区学校美育、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合理返聘退休美术、体育教师。

二、提升学校优势,优化课程开发。取消中小学生的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在学校开齐开足美育、体育课程。大力鼓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将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体育活动编入课程,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锅庄舞、瑶族的竹竿舞,陕北的剪纸、苏州的版画、天津的泥人等。制定不同年级的培养计划,丰富课程内容,拓宽课程领域,有机增加课时,通过“教会、勤练、常赛(展)”,使学生从小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三、在美育融入体育精神,在体育中贯穿美育思想。美育与体育的协调化共同发展至关重要。在中小学美育课程设置上充分融入体育类艺术作品的内容,如观赏表现体育精神的美术作品,聆听表现运动节奏的音乐作品,在舞蹈编排中结合体育类的动作,观赏体育类的经典赛事、电影等,使学生对于身体美、运动美有更为艺术化的理解和领悟。在体育教学指导中,向学生传授与运动美相关的知识,增进他们对于身体美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引领他们在运动中发现审美、享受乐趣。

冯远:美育是关乎新时代国民综合素质养成的系统工程

全国政协委员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在给中央美院八位老教授回信中提出“做好美育工作”的指示。2020年10月,两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各地纷纷响应,在贯彻落实指示和文件精神上推出了很多有力举措,取得积极成果。但由于各地区社会基础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限制,在落实、执行指标方面还存在差距。

美育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从而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于以美养德、以德塑魂,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现代化强国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

美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重点在学校。学校要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积极创造条件,以宽松的教学、辅导和适度量化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学好课堂知识之外,更多地走进文学殿堂、剧场影院、音乐厅、博物馆、文化馆......在不增加“刚性”负担、增强兴趣基础上,对审美活动、对文学艺术,以及包括生活的衣食住行,一切美的艺术设计活动的兴趣爱好。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更不以学习掌握某类艺术专门知识、技能,并附带种种功利诉求为基本目标,而是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真正学会在认知美的事物、欣赏美的过程中,激发兴趣、热情与爱好,藉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生活品质、规范人的行为操守,达到化育人心的目的,培养具有一定审美水准、文化素养、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将学校作为主阵地,牢牢把握美育的正确方向,发挥其核心引领、辐射的作用。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教材建设;完善测评考核机制、创新形式,用好多媒体和传播科技是主要任务。大学应做好美育专题理论研究,形成系统的基础理论,以利指导实践。

其次,创造条件积极倡导、推进社会美育工作,利用厂矿企业、机关、军营、社区城镇平台,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文化环境的氛围建设,大力增强文化企事业单位,公共文化设施、机构、场馆公共教育功能的发挥。让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人群,都有接受有关审美教育、文化活动的机会,通过阅读、观摩、欣赏和学习相关知识,达到入眼入耳入心;参与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动手动脑、会心会意,真正达成以美养德、以德铸魂、化育人心的效用。

美育是一项关乎新时代国民综合素质养成,具有长期性、普泛性、教化性以及自为性特征的系统工程,提议以美育为任务,助力人人养成与美相关的文化兴趣爱好,进而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

杨晓阳:尽快彻底解决艺术实践类博士弊端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高等专业艺术教育,比如美术、音乐、舞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只重学历、重理论研究,而不重视实践的问题。艺术院校归属教育部后,按普通专业来对待,拿普通专业的规律来对待艺术和艺术教育,评职称论文、理论成了重中之重。比如美术,用论文来授学位、评职称。高等院校录用美术教师,首先考虑的也是学位。学位最高的是博士,而博士是哲学层面的多学科支撑的寻找事物普遍规律的理论专业的产物,全世界并不存在真正的实践专业的博士。高校教师清一色全要的是博士,就必然会造成重理论、轻创作创新的问题。美术学是研究美术的学科。但美术是美术创作本身,是实践,是应重视极端个性发挥的专业,不等同于美术学。美术是画画、是实践,相当于文学中的曹雪芹,美术学则是理论,是研究美术的第二性,相当于红学、红学家,没有美术,哪来美术学,没有曹雪芹,就没有红学,更没有红学家。但出于待遇与职称评定的原因,出现了“实践类博士”的说法。这虽然解决了艺术教育工作者待遇问题,教育部同时也在考核方面被迫逐渐以“实践”内容的加强为标准,教育部也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并且已着手解决了部分问题,但仍存在着概念的混淆问题。主体纯艺术专业艺术家并非“应用型人才”,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研究事物“普遍性理论”类似哲学性质的博士。既不是纯理论专业,也不是工艺美术的应用型专业。纯艺术专业是人类最敏感、最前沿、最先知的部分,淡化纯艺术专业性质将使人类全部生活暗淡无光。

因此,我长期呼吁实践类博士概念和实际内含混淆的弊端,请教育部思考,尽快纠正这种现象,透彻地认识其专业本质,将实践的高峰与理论的高峰待遇等同对待,即将实践类的终极学位及教师职称与理论的终极学位及教师职称等同对待,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特殊性,才能促进艺术发展从高原迈向高峰。

来源: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