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资讯中心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业资讯

专业资讯

民间美术的当代美育价值

发布时间: 2021-05-11 点击次数:524
民间美术作为美育资源可以极大地拓展美育时间、空间及教育对象的上限。挖掘民间美术的美育价值可丰富美育资源的多样性,有助于构建当代美育的完整语境。民间美术作为中华美育的本土资源有利于人们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气质,可以实现对人的创造力的塑造,同时对于解决乡村地区的美育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作为中华美育本土资源的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诞生于传统农耕社会,内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本土化资源。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成果主要由两类构成,一类是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精英艺术,另一类是从生存实际出发由劳动人民创造出的民间艺术,二者在历史的时空中平行发展,由此分化出中华美育精神的两个方向。汉民族的精英艺术体系以诗书礼乐为精神内核,在政治制度与社会思想的影响下成为中华美育精神的来源;民间艺术体系在汉民族传统农耕文明的背景下以恒常的主题暗示普通百姓的生活美学,在民众易接受的方式中渗透生产、教育、道德知识,进而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日常生活的价值取向,成为传统社会普通百姓的审美教育依据。民间美术以满足生存生产需求为首要目的,是底层民众最真实的审美表达,代表底层民众最积极健康的生存态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表征,能够揭示民族普遍群体的文化基因。

二、民间美术与创造力培养

民间美术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创造性,这对于弥合美育过程中艺术与科学的分裂无疑是有效的。民间美术作品蕴含丰富的科学原理,是先民在经验积累基础之上摸索、总结的成果,展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创造逻辑。例如民间织锦,织锦纹样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艺术化呈现,独具审美价值,织机则是对机械规律的归纳和应用;风筝既有艺术欣赏价值,又可在娱乐活动中实现心理释放功能,风筝上升是古人对空气动力学原理试验探索的成果;贵州黔东南侗族的靛染工艺先后使用植物、米酒、蛋液等生活中常见的原料使布料上色、固色,是少数民族民众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智慧探索。

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即是创造性的激发过程。极为有限的物质条件反而促使制作者创造出精彩纷呈的民间美术作品,一些民间艺术家已经在从事将共性变为个性的创造性工作。

民间美术对创造力的培养还有更深刻的启发。

三、以民间美术解决乡村美育困境

随着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逐步重视,教育部开始关注偏远乡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普及情况,并通过一系列政策为乡村学生提供平等的美育机会。

美术教育资源匮乏时可将乡村广泛存在的艺术形式作为美育资源——民间美术是解决偏远乡村,尤其是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美育困境的答案。乡村具有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对于教师而言,使用熟悉的文化资源作为艺术课程内容降低了操作难度保证了课程质量,对学生而言更易产生情感共鸣,各地教育组织已经对民间美术的乡村美育做出积极探索。“蒲公英行动”少儿美术教育专项课题将乡村易得的材料和民间美术项目投入于美术课堂,儿童在美育实践中认同本民族的文化、继承家乡的文化记忆。在艺术实验县成果展上可以看到,将民间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入制度化教育已成为乡村学校开展美育的普遍方式。本土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进入美育,既实现了对学生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怀;既延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含义,也拓宽了美育的当代价值。

非制度化的日常生活是开展乡村美育不可忽略的场景,民间美术在这一背景中优势得以显现。一些乡村仍保留丰富的活态民间艺术资源,如果使地方民间艺术得到良好传承,那么民众生活于其中便是最直接的美育过程。民间美术的材料、知识、内容、情感具有民族和地域特性,民间美术美育不应仅限于制度化教育,而应通过民间美术原本依赖的生活方式给予,在民间美术的教育实践中实现社区美育的灵活性和全民美育的包容性。

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美育本质与范畴的线索,既可作为美学原理的出发点,也在美育实施层面具有切实指向性。以民间美术为切入点开展的日常生活美育并不是让今天的人们倒退到传统落后的农耕社会,也不是排斥中外经典的学院派艺术,如果说纯粹艺术是美育的高效方式,那么,民间美术则是美育实施的普遍方式,二者互补将提高美育的实践效果。传统文明与当代技术、日常生活与制度社会、民间艺术与纯粹艺术在二元对立的表面之下内含互补互构的辩证关系,对双方共同接纳和理性调和方能构建当代美育的完整语境。(节选)

来源:《美术》杂志  作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 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