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资讯中心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业资讯

专业资讯

审美素养培育视域下美术思维的具体表现、反应模型及生活意义

发布时间: 2021-07-26 点击次数:670
审美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美的事物之间发生关联、进行对话的主要通道,它体现为人们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判断、接受与欣赏的能力,对审美情趣的感受与传达的能力,以及对审美现象、审美文化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培育并促进这些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是思维。

思维是人在探索与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高级认识过程。美术活动是提升审美素养的主要途径。在美术活动中,“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后构成一种思维方式”[1]。它们彼此激活、生发,相互渗透、影响,共同构成一种对美的观察、理解、释放和创造的脑力活动的方式与过程。这种方式与过程存在于每个人的大脑深处,而且千人千面。它不但需要可依循的观念,还需要有可应用的认知技巧,以及足够的关于视觉发展的智能方法,而这些关于美术的认知架构的搭建、认知技巧的学习、思维能力的训练、智能的拓展,才是儿童美术教学的关键所在。本文着力探讨儿童美术思维的具体表现、反应模型,及其对儿童当前和未来生活的意义。

一、美术思维的具体表现

美术是建立在视觉形象基础上的艺术。作为艺术思维的一个方面,美术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它通常有以下具体表现。

(一)直觉与知觉洞察

人对美的认识有一定的直觉性,尤其在幼年时期的绘画表现上。幼儿在画画的时候,都是不假思索地直接在纸上落笔,这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认识的自然流露,是他们凭借直觉进行的最初的创造。这种直觉行动与成年人深思熟虑之后的绘画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幼儿的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他们用单纯的眼光和纯净的心灵在感知世界,不受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的约束,完全是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他们画画,往往依靠直觉和潜能去观察、想象、创造,凭借那些专属于他们的视觉语言。因此,儿童的绘画显得幼稚、单纯、粗糙,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鲜明的特点,才让他们的作品比成年人的更加生动、更加感人,更加真诚和纯朴,更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许多艺术家视儿童绘画为圭臬。毕加索在一次参观儿童画展时说,“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艺术的核心是创造力,幼儿创造力是自发的、天真的、自由的”,并强调“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我就可以像拉斐尔那样画画了,但学会像他们那样画画,却花费了我毕生的时间”。[2]序这种“摆脱了陈规的自由”[3]246蕴含着对儿童的尊重和对绘画的真正理解。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经历学习的滋养、社会的熏陶、心智水平的提高,但直觉这种思维形式依然不受意志控制,是一种本能的存在。

在美术表现中,除了依靠直觉,还要依靠知觉的洞察能力。知觉洞察能力不同于直觉,它是建立在对环境和事物的识别能力之上的一种思维能力。它会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慢慢积累一些概括性的经验。例如儿童用简单的直线勾画出简练的“火柴人”,形成对“人”的基本认识,并逐步成为他们观察生活的方式、角度和兴趣热点,继而成为理性认识。儿童的这种理性认识如果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练习等教学引导,绘画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会得到有效提升,“火柴人”就开始发生演变,变得愈加成熟、细腻,最终发展为“视知觉”的重要部分。

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式的形象直觉。美术教学应通过培养、训练,帮助学生保持对美的直觉,并积极发展他的知觉洞察力。树叶是绿色的,每个视觉正常的人都能感知到,所以,如果儿童把树叶画成绿色,那他只是停留在熟悉材料、获得感知的涂鸦阶段,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他不是在“画画”。然而,在经过了事物形式的感知和视觉艺术的学习,得到一些对色彩辨别有帮助的训练后,他能看出树叶上不同的绿色、各种绿色之间的微妙差别,以及树叶的一些部分是紫色的,那样,他才算进入视觉艺术的世界,拥有知觉洞察力,他的视知觉才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发散与迁移

发散思维,是美术思维中常见的、也是最宝贵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提出的思维类型,“其特征是个人的思想沿着许多不同道路扩展,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由于它常常得出新颖的观念与解答,被认为与创造性关系密切”[4]64。发散思维以放射状、扩散的形态呈现,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和多样性。例如,由一个圆可以想到什么?答案可能是番茄、太阳、大饼、瓶盖、篮球、眼镜、地球、数字“0”、奥迪标志、奥运会五环标志……如果说这第一层的发散思维的形态是直接的,那么第二层的发散形态是突破概念的无限想象,从番茄就会发散为番茄酱、茄子、番茄炒蛋、酸、红色、万绿丛中一点红……形象已经跳离视觉范畴,生发出更多充满美感意味的形式,继而生成充满创意的作品。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发散思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法,也是创造力的源泉。

迁移,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在学习过程中则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这是一种有意识的逻辑演绎的能力,由此及彼、由一至广。还是以上述“番茄”为例,画一株生长中的番茄,感知红色与绿色是色彩对比,能有效吸引人的注意,于是将对比色迁移到海报设计中,以鲜亮的对比效果成就创意,以此完成思维的拓展和延伸。

如果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断向外寻求联系的过程,那么迁移能力是一种有意向内回溯的过程,前者努力寻找不同点,后者努力勾连相同点,只有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才能让创意有意义。

(三)个体与整体并置

随着知觉、发散、迁移等美术思维不断发展,儿童的视知觉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能辨析许多精微细节,但这不是美术学习的全部;还需要有一定的视觉归纳能力,也就是个体与整体相统一并置的能力。美术教师有一句口头禅:“整体大于局部。”说的是儿童在美术表现的时候,常常从细节开始,比如眼睛、鼻子、嘴怎么画才美,而事实上这些五官只是头部的一个局部,想要将五官表现得美,首先必须关注头部的结构、比例、透视等,只有整体完整,五官才有适合的地方“安放”;只有让五官的明暗调子服从于整体的明暗调子,画面才能实现和谐,这就是基于形式归纳的整体认知。关于个体服从整体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广为流传的雕塑家罗丹在完成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像》时所做的疯狂而有趣的工作的故事。罗丹最善于通过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修为,他有大量表现“手”的雕塑作品,所以《巴尔扎克像》雕塑定稿的时候,“巴尔扎克”就有一双灵巧的手。在罗丹征求学生意见时,学生忍不住赞美道:“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突然拿起锤子把“巴尔扎克”的手砸掉了,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起主导作用的头部和整体。确实,罗丹在创作时一再强调:“增加一些枝节,没有多大意义。我在这里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真理:如果有智慧,有决心,安排得很恰当,可以说什么都做好了,整体的效果得到了;然后再加些工,可以取悦于观众——但这几乎是多余了。”[5]132换句话说,罗丹是在强调:一件真正完美的、有灵魂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局部服从于整体。从整体和全局着眼,寻求最佳效果,这是美术创作的铁律。

所以,美术学习的任务之一,就是学习对复杂世界的视觉归纳,学习如何敏锐地感觉到整体与个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形式关系,并且思考如何在整体考虑的基础上,将各局部有机地凝聚在一起,这就是局部与整体和谐并置的思维方式。缺乏和谐并置思维的人,在同一时间只会集中注意一种形式。关于这点,中央美术学院蒋艳教授曾举例说:有一件事大家可能都经历过,比如装饰房间的困惑,无论是在商场购买还是在网上依靠照片淘选,感觉都不错,可放到家里就是不好看;还有为自己选择衣服,每一件单看都好看,但穿起来看着就是不搭。通常说一个人有艺术细胞,不是说他有能力选一个好看的东西,其实某个单一形式很难说好看还是难看,最多只是偏好,圆桌好看还是方桌好看?单色桌布好看还是花桌布好看?红上衣好看还是绿上衣好看?关键是将之放在一个整体的环境中是否和谐,这就是视觉艺术中应当重视的能力——“搭配”的能力,也就是一种在整体之下将各部分和谐并置的能力。

因此,基础教育中美术的教与学,目标不是要把人人都培养成“美术人”[6]24,而是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提高个体与整体和谐并置的能力,进而达到形式认知。这样的“美术人”一定占大多数。这样的人,将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让美术文化积淀到内心,用美的眼光和态度来观照世界和人生,摆脱功利欲求,追寻审美境界,在“主体生产对象”与“对象生产主体”[7]95 的双向建构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8]97 ,继而“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9]序 。

(四)甄别与实验取舍

对于一项美术活动,比如创作一件作品,无论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念,还是基于解决问题的设计,从开始构思直至制作完成的整个过程,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整体的思维过程。如果说构思阶段是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应该没人反对,但在一般人看来,制作阶段中技艺占主导地位。事实上,经历过美术创作的人都知道,这个阶段更需要智慧,只是很少有艺术家去谈论这个话题,因为他们相信一个事实,那就是“行胜于言”。

那么,在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合适,为了达到构思所预想的效果,又要进行哪些技艺协调,都需要艺术家不断甄别和实验取舍,即使创作已经进入具体制作阶段,艺术家还经常会调整实际效果与预想之间的差距,因此,意外、惊喜、纠结与挫折往往相伴出现。以毕加索的创作为例,他时不时在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之间切换。他创作人物头像作品时的经历就是如此:在写实性绘画中发现人体结构的真实存在,然后从这些基本常识中走出来去探索平面上如何表现三维深度;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从这有趣的实验中回归对坚实、可信、动人的形象的研究。他“时刻准备着改变他的方法……毕加索想弄清楚用最不可能用的材料和形状去构成一个头像这种想法到底能够走到哪一步……哪一种方法,哪一种技术,都不能使他满意”[10]321。所以,他对自己的评价就是“我不仅探索,而且要发现”[11]19。事实上,预设、实践、修正的美术思维过程,是几乎所有艺术创作者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美术创作就像数学运算一样严谨,一处有误就意味着整体失败,以至于唐代诗人张祜有“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的感慨。所以,美术作品创造的过程,是创造与品质匠心的追求过程,是对色彩、线条、形状、肌理的取舍与多寡之间的控制,是对艺术效果的观察与判断,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所做的创造性思考和材料、材质的创造性发明,是为作品达到最佳品质所进行的有效思考,其间的甄别与实验取舍是美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活动。

二、美术思维的反应模型

美术思维“无疑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种成功的综合思维模式……融合了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1]。所以,作为其载体的美术作品,也凝聚了人类文明的结晶。创作的过程,是美术思维各种表征形态不断凸显、过滤、筛选、组合的过程。这里以笔者所在学校的蔡同学的作业《细菌大作战》为例作简要分析。

(一)客观事物与主观心像的整合加工

美术作品的表现形态,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反映。《细菌大作战》由一组大小相同的黑色小木块构成,不同的是,每个小木块上的图案都不一样,如果没有这组作业群的整体展示及文字说明,可能没有人能猜出蔡同学表达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补牙。所以,她的作品展出时的排列图形,就是一张张开的嘴。那一个个小木块就是一颗颗牙齿,木块上的图案就是导致她牙疼、不得不去补牙的细菌;之所以选用黑色,那自然就是被细菌“攻占”的结果……所以,美术思维的原点,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在直觉基础上的知觉洞察的结果。

艺术来源于生活。牙疼的切身体验,给蔡同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她的发散思维被充分激发,将自己所经历的过程,以“看牙”为中心对象,融入观察、思考、分析,作了清晰的路径描述。在她记录的路径导图中,不仅有接触的人、事、物,有结果、结论、事实,还有猜想、反思。有趣的是,她还用图形记录了导致蛀牙的原因:吃糖和甜点、喝奶茶、忘记刷牙、熬夜等……所有这些,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艺术也来源于想象,想象的基础是客观事物,是对大脑所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继而形成新的形象。在蔡同学记录客观事物的时候,大脑所存储的影像还会有超越客观存在的主观信息,例如补牙工具发出的恐怖的“呲呲”声、消毒水那并不诱人的气味、麻药时间过后的疼痛,以及长时间治疗的等待、焦虑乃至害怕,这些主观信息左右着蔡同学对客观事物的提取、筛选,最终让作品超越了对客观事物的记录。她运用线条、黑白、构图等美术表现元素进行了艺术加工,塑造了手持利器、张牙舞爪、横冲直撞的细菌的形象,并通过疏密对比有致的线条、丰富多样的构图,组合成了一种独特的、充满了个人情感色彩的画面,并串联起丰富的视觉形象,传递着作者的艺术思想。

美术思维的过程,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表象描绘以及主观心像的整合加工的过程。表象描绘是客观事物给艺术家的直观印象,所以是自然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具有共性特征;而主观心像则充满个人情感,是具体的、个人化的,所以是人的精神世界作用于自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其加工过程中,无论是单个木块的完成,还是整体组装,必须是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加工,才使艺术作品的审美形象完整、统一。

(二)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辩证统一

哲学家们认为,人认识外部世界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感性,另一种是通过理性。美术作为客观事件的具体反映,也同样融合了感性和理性。

感性思维在美术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补牙”作为客观事物,被蔡同学从林林总总的生活事件中提取出来作为表现对象,其本身就充满了感性色彩,是蔡同学对这件事情的深刻记忆的直接反映,而其表现形式——线描的选择和具体实施,也是感性思维推动下的艺术行动。

美术表现形式极为丰富,线描画、油画棒画、水彩画、版画等,具有不一样的艺术效果。蔡同学之所以选择线描,是因为她对线条有极强的感受力。她比较喜欢画线描,能够比较娴熟地用线条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比如在细菌的造型、动势、构图等具体表达上,她能准确调用美术学习过程中习得的技巧。她在前期学习过程中,不断被要求以最快速度用线条表现各种具体的事物,例如将一张A4纸折叠为九宫格,然后在一分钟内画出九种情绪。因为时间紧迫,所以她不能顾及具体细节,只能直接用线条进行表达,于是她在训练中掌握了用不同形态的线条表现情绪、情感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她的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

与感性思维同时在起作用的,还有理性思维。蔡同学在经过不断尝试之后,知道通过多种对比能凸显思想和情感,于是她有意识地强化了对比,包括构图的疏密对比、色彩的黑白对比、造型的方圆对比、线条的长短对比等。

事实上,这种理性思维几乎伴随着她的整个创作过程。比如,为了强化黑白对比,她对必备工具笔的要求就不再停留在记录和书写上,而是要能与黑色底形成最大的反差,但又要便于绘画,因此,在多次实验取舍后,她选用了银色油漆笔。再如,为了实现早期的构想——装置艺术,她需要寻找适当的材料,既方便涂上黑色的颜料,又能方便打孔以便把材料吊到天花板上,还要尽可能轻便才能被透明线吊起。这一过程是逻辑分析或者说是抽象的类比综合,也就是理性思维的有效推演,由此,既反映了客观物象的表层内容,又透过表层看到事物的本质变化,感受到了其内在的深刻含义和情感投射。

因此,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它不仅包括观察事物的整体能力,而且包括感知整体中各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还包括对画面所呈现的样态的整体构思,包括对感知所得的形象的取舍与加工,还包括理性地调用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这是一个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同时发挥作用的过程,对于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美术思维的生活意义

罗素曾经一再告诫年轻人要多学“无用知识”:历史、艺术、哲学和英雄传记等。显然,这些所谓的“无用知识”是指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效应的知识。然而,恰恰是这些“无用知识”对儿童的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美术及其思维无疑是“无用”之中的“大用”。

(一)有助于事物内在联系的建立

世间万物并非独立存在,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立体的、多维的,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儿童学习美术,不仅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或是在构建一个美的物质世界,而且在于经由美术学习,形成多向的、多元的、跳跃的、富有感性张力的美术思维,激活自身直觉和内在感知力,在事物之间建立内在的联系,以整体性概念观照前后,言左及右,统领和把握世界。经年累月之后,这种和谐建构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系统终将帮助儿童更加完整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创造世界。

(二)有助于审美自觉的形成

审美是美术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儿童发现美的眼睛,唤醒儿童欣赏美的愿望,帮助儿童发展视知觉,培养对美的世界的自觉收取和释放的能力,能发现平凡事物中蕴含的美,剔除多余、杂乱的因素,强化形式美感,以节奏、韵律、和谐建立美的空间、美的秩序,让混沌的世界因美而熠熠生辉。发现生活的美好,继而欣赏它、创造它、热爱它,自觉成为日常美感的言说者,这正是美术及其教育的目标和追求。

(三)有助于大美概念的确立

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艾斯纳认为:“艺术跟学校所开设的其他课程不一样,它培养着学生的判断力、处理能力和对大量文字无法表达的意思的体验能力。语言的局限并不等于意识的局限。跟其他工作相比较,艺术更能够促使人类能力的发展。”[12]131美术学习的过程,是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育过程,也是大美概念确立的过程。儿童在精准的表达中成长为精致的人;在搜集素材、整合认知、选择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为懂得工作方法的人;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成为有全局观的人。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还是目标意识、坚毅执着、超越自我、勇敢面对和勇于创造等卓越心理品格养成的过程,也是有效释放情绪、全力以赴投入、建立融洽关系、不断建构意义和不断彰显成就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的幸福体验过程。这种在人生中永无止境地追求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胸怀的精神品质,何尝不是美术思维带来的精与微、广与大?

朱永新在新教育2014年年会的主题报告中说:“艺术的思维方式能为万事万物建立起非理性的联系,从而刺激人的综合成长。”[13] 综合成长包含着人的价值塑造、素养提高、品位提升,以及生命的充实、丰满,而刺激其成长的,是由艺术思维激活的审美素养——人获得幸福完整生活的必备素养。因此,帮助儿童走出狭小的教室,走进广阔的天地,呼吸自由的空气,领略大千世界的异彩纷呈,拓展视野,开阔胸怀,丰富精神生活,壮大生命力量,正是基础美术教育的生活意义。



参考文献:

[1]严向红,毛红军.用艺术思维学美术[J].中国美术教育,2017(6).

[2]耿素丽.毕加索——现代绘画之父的情欲世界[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9.

[3]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5卷教育心理学[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罗丹,口述.葛塞尔,记录.罗丹艺术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梁启超.美术与生活[M]//饮冰室合集:第五册第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11]曾毅.世纪巨匠——毕加索版画精典作品集[M].东方现代艺术馆,德国雅知出版社,2004.

[1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13]朱永新.艺术学习成人之美[EB/OL].(2014-07-18)[2020-04-27].http://edu.china.com.cn/2014-07/18/content_32989945.htm.


(原文载《中国美术教育》“教育研究”栏目。
作者:陈铁梅,女,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