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资讯中心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业资讯

专业资讯

从“如何教美术”到“如何设计美术学习行为”

发布时间: 2022-06-30 点击次数:5232
一个多月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学习逐渐深入。美术教师需要清晰地明白:美术课教学研究与过去最大的变化是,要由“如何教美术”向“如何设计学生的美术学习行为”转变。由“一课一练”走向“单元化”设计与深度学习探究。美术课培养的学生是怎样的人?美术课应该为党、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都是需要美术教师回答的问题。

美术课现状是用了大量的投入,来培养最低级的模仿者。所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目标下的美术课教学特别需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美术学科核心观念和独特思维方法的艺术实践活动平台。美术课教学的核心以及目标达成应该是学生美术思维方法的建构,并非仅仅是动手临摹。学生美术学习的关键是经由自主思考,以及主动思考后发生美术学习行为的改变。那些没有引发学生建构基本的美术思维方法,自主思考后的探究实践、美术学习行为改变的课堂,所有的美术教学都是失败的,都不是指向核心素养目标的。

新艺术课程的改革思路

超越“双基论”,让美术教学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国学科教育长期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视为重要目标,并认为学生知识扎实、技能熟练是我国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在基础教育美术课中,部分学生已经画得、表现得非常好了!(社团美术作业)但这仅仅是课标组长尹少淳先生所指出的:“儿童美术的成就毕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灌输了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等“双基”之后,肯定还是不会画、不会表现的!学生群体的大面积两极分化是现实存在的严重问题。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还按照“简笔画”方式画出了自己都感觉难堪的“大树”呢?说明美术课、艺术教育现状与国家规定的面向人人美育原则距离很远。

超越固定美术学科知识体系,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以提炼学科核心观念重构课程内容。基础教育中美术学科教学长期秉持事实本位知识论,认为美术学科的本质是学科事实或真理,学生掌握的事实越多,则发展越好。美术学科教学应致力于让学生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地掌握美术学科事实。为达此目的,就需要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的事实为基础编制学科知识体系。但是,在中小学美术课中,按照这一思路编制教材,实施“双基”指向的美术教学,并没有给全体国民素养的提升带来明显改善。因为学生群体从未对美术学科本质问题进行过深度探究。

新艺术课程美术课,以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要形成以“观念为本的课程内容”。让每一个美术学科核心观念均与真实生活问题情境相联系,形成各种探究主题,帮助学生在主题(问题)探究过程中运用美术学科核心观念,通过对主题(问题)的深度探究,发展学生的美术学科思维与深度理解。

核心素养美术课堂落地

首先,真实问题情境创设是一个关键,美术学科知识技能怎样关联学生的生活经验?

美术的发生并不来自书本,如何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美术?帮助学生形成艺术课程核心素养,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的思维观念,构建起美术的独特思维方式特别重要。美术的思维方法(观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且与美术学科联系非常重要的路径。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课中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群体形成美术的独特思维方法,以及观察方法、表现、探究方法等等。

新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导向,实际上是要引领学生形成美术的独特思维方法。这个思维方法也可称之为批判性思维——有人叫审辨性思维。其核心是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养成。如何形成?首先,是基于生活事实证据的思维,基于证据和逻辑,这个证据要能够经得起检验,可以辨别真伪。

“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意识的教育”。“创新”、“创意”、“创造力”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培育非常重要。国家从90年代开始提出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涉及到美术课与学生创造力发展问题,是美育大目标落地的问题。而美术课作业现状是:低水平临摹+抄袭成人的美术。这也是在艺术课标(2022年版)中“创造”一词的出现频率最高原因所在。

来源:美术报  作者:李力加(浙江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