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如何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2021年8月,两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今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工作原则、主要目标,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近日,为贯彻落实该意见精神和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和浙江省教...
查看详细 +
-
美育是心灵的照亮——植根中华美学精神的原创读本《美育》
朱光潜说:“生活美学源于生活。当你拥有了什么样的生活,你就活在什么样的美学中。”要真正实现美育,就必须创设一个美的环境,让青少年在美中成长,引导他们体验美、欣赏美、懂得美、创造美。
查看详细 +
-
在儿童题材绘画中感受更多美好
以儿童为题材的美术作品虽然不以宏大叙事和深刻反映见长,却因源于儿童本身的美好,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其优秀作品所体现出的童真童趣,不但能使人们感受到儿童由内而外的纯真之美,以此为观照,也会给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以回味与感悟。就像现在有些人喜欢在微信朋友圈“晒娃”一样,美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所传递的美好,对那些内心纠结、疲惫倦...
查看详细 +
-
教科书插图画风引争议,盘点那些年“刷屏”课本的广东美术经典
日前,人教版数学教材的部分插图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并迅速发酵,引发网友激烈讨论。有网友表示插图人物眼神呆滞、缺乏基本美感,更有网友指出,这种“诡异画风”插图是审美的倒退。
查看详细 +
-
挖掘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红色作品的教育价值
“丹青写春秋,百年正风华。”每一件美术作品后面都蕴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件件美术作品承载着一段段特有的历史情怀,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抒写着为人民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光辉乐章。
查看详细 +
-
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发展(议政建言)
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查看详细 +
-
探寻富有诗情画意的中华美育——读《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
美育如何成为现实,美育如何走向大众?这是美育工作者普遍遇到的难题。若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和专业培养,美育的作用微乎其微,素质教育也是空谈。所幸王新教授新著《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为读者展示了中国诗教的丰厚生命力,通过“诗画融通”这一古老命题叩响当代教育的大门,赋予美育新的内涵,为探寻富有民族精神的美育之...
查看详细 +
-
为普及美育,人民网推出《美学云课堂》
为普及美育,让大众更好地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人民网特别推出《美学云课堂》栏目,通过线上线下的经典文艺作品展播、文物和“非遗”技艺赏析、美学理论讲座等形式,在全社会培育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查看详细 +
-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走进粤东西北(汕尾)教研帮扶活动”(高中美术专场)举行
日前,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走进粤东西北(汕尾)教研帮扶活动”(高中美术专场)举行。
查看详细 +
-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举办“翰墨薪传”第三届全省教师书法作品展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推动书法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省教育厅决定举办“翰墨薪传”第三届全省教师书法作品展
查看详细 +
-
2022版新课标发布,看看艺术学科的变化
千呼万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终于揭开面纱,教育部于4月21日召开发布会,介绍了相关的修订情况。 据介绍,新课程方案对“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情况作了针对性的调整修订,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查看详细 +
-
美术教育也是一种思想启蒙
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的需要与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美术教育也开始大幅度改革,即打破原来国、油、版、雕的垄断局面,许多院校都增设了与设计和新媒体等相关的新专业。然而,虽然美术教育在形态上发生了不少变化,但其根本问题仍然悬而未决,那就是美术教育何为?这个问题长期被搁置起来,也就使得美术教育各门类之间的关系不是拉近了,而是更...
查看详细 +
-
元宇宙应用下美术教学——为师生创设沉浸式教学互动场域
线上教学模式已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线教学情境化、交互性不足,导致学习者的临场感和参与感不佳;线下教学长期存在情感刺激匮乏、知识获取水平低、师生互动性差、跨学科协作不足等问题,难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基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ixedReality,MR)等数字技术构建的元宇宙,在...
查看详细 +
-
教育部启动“大美校园”征集活动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今天,教育部启动“大美校园”征集展示活动,面向广大师生员工、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人士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广泛征集摄影、绘画、视频、文字、VR/AR等作品,通过展示校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生动呈现师生校园生活的可喜变化,以小见大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取得的非凡成就。
查看详细 +
-
“文化素质+专业能力”:开启艺考新模式
随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深入实施,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以统一高考为基础、省级专业考试为主体,“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艺考招生制度。
查看详细 +
-
青少年展馆体验的多种可能
通常组织学生进行展览的交流与欣赏时,他们会期望和春游一样有趣。我们也期待孩子们主动去把美术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周围环境、社会资源相联系,改变学生的美术态度、观点、感知、情绪、行为、知识结构和获得途径。
查看详细 +
-
浅析活化美术馆馆藏的社会作用
2012年,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首次主办了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这项活动旨在充分展示我国美术创作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提升全国美术馆收藏研究水平,持续对美术创作发挥引导作用,并切实提升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分享国家美术发展的优秀成果。
查看详细 +
-
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任何文物都包含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价值,其中的科技价值既体现在文物本身的材质上,也体现在设计和制作工艺上,还体现在它的图案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变迁上,这都需要认真挖掘鉴赏。
查看详细 +